和闺蜜聊天,她问我:八月底了,你紧张吗?我不知所云:我不坐班,也没有欠稿,不紧张的啊?
她说:跟工作无关,和孩子学习有关,眼看就要开学了,我那才放松的弦又开始紧绷了。
正巧我打开微博的时候,也发现了一行字:8月底黑夜恐惧。
写的是学生在长假结束后,对即将到来的学业压力有很深的恐惧。说到底,孩子有这份情绪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大人何以至此呢?
曾经听过一个说法,叫做陪读家长焦虑症候群。说的是为了孩子上学倾尽全力的父母们,对待孩子学习和生活可谓是呕心沥血,而背后共有的情绪支撑,就是“焦虑”。
对此,我们可以从最近热度不减的“小欢喜”中找到答案。
如果你曾受困于某个养育问题,或曾面临某些亲子矛盾,那你一定去请教过一些人,查过一些书,甚至上过一些亲子课程。
而应着你的邀请,无论是你问的人,翻阅的书,里面都不乏新奇的方法,你好像找到救命稻草,兴奋的学以致用,结果却发现收效甚微。
好比乔英子的妈妈听说要给孩子自由和尊重,于是突然在孩子学习紧张的当下,带她去下馆子,陪她看韩剧。
又如童文洁,知道打骂对孩子心理不好,立马痛哭忏悔,就地宣誓:妈妈以后再也不冲你发火了,妈妈以后要做温柔的妈妈。
然而呢?
尽管他们当下有一百分的诚恳,但还没有等到解决某个问题,他们就打回了原型。一个又是连吼带叫,另一个又是打着关心的幌子事无巨细的控制。
孩子们一次次的从希望跌回到失望,也因此失去了对父母的信任。
究其根本原因,不是这些母亲不愿意改变,而是在追求技术的同时,忘记稳固自己内在的“道”,如果拿养育的道法术来说,父母到处去求,去学的,就是术,而取经的途径,就是法门,比如心理学就是一个法门。而父母内在的心理状态,才是最重要的环节--道。
那么假如这个道没有修炼好,也就是内在的根基不稳,无论你进入到什么法门,学习到什么技术,都容易像鬼打墙似的,在原地打转。
那么,这个内在不稳定的表现有哪些呢?
第一:没有自我
在“小欢喜”里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英子的母亲,和丈夫离异多年,除了勤奋工作以外,她生活所有的焦点都在女儿身上。
这在她的意识里,被解释为是为女儿负责,但在潜意识里她把对生活所有希望,甚至把自己情感的需要,都依托在女儿身上。
虽然她看似温柔周到,还有很多母亲不可比拟的厨艺,但是这一切都敌不过她没有自我,对女儿实施温柔控制的原罪,她以为自己践行了一个好母亲该有的技术,但女儿的感受是,这个以她和妈妈为中心的家,仿佛是一个监狱。
一个没有自我的妈妈,一个脱离对自己生命追求的妈妈,是孩子的灾难。而这样的状况,通常发生在离异家庭,或者是丧偶式养育的家庭里。
当成人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匮乏的,是没有力量的,她就会把希望强加到另一个比自己更弱的人,这个人往往就是孩子,因为孩子不懂得拒绝,所以让她来分担自己的痛苦,让他来替自己实现个人价值最合适。
第二:对未来充满恐惧
父母焦虑的另一个原因,是对未来世界缺乏信心,过往三十年,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过去人力支撑一切生产力,现在人工智能又能取代大部分的人工,因此,未来到底哪些人会胜出,哪些人会被淘汰,大家都感到扑朔迷离。
所以,很多父母就犹如箭在弦上,对孩子怎么施压都不为过。可是到头来,孩子只感受到了压力,对于父母呈现的关于未来世界发展的模糊趋势,并不能理解。
然后就会出现一个局面,父母拿着鞭子抽着小马:你快走啊,不然就被别人赶超了。结果小马说:超过一个还有另一个,我还不如在地上睡一觉呢。
这就是方一凡的家庭,妈妈看着儿子的成绩单,脑子里立即出现儿子未来被淘汰的画面,于是情绪失控,对孩子恐吓和打骂,奈何孩子没有学习兴趣和天赋,所以非常痛苦和无奈。
第三:有做一“百分父母”的追求
心理学家李子勋说,如果妈妈希望自己能做一百分妈妈,那不是孩子的福气,是压力。
我接触很多的父母,他们夫妻和谐,也没有那么多对未来的恐惧。
但是他们有一个追求,要尽一切努力,给到孩子最好的安排,最好的照顾。用他们的话来说,这样就不会给孩子留遗憾。
其实这就涉及到佛教里说的“执念”,当一个人希望自己做到完美的时候,她就会患得患失,无论做了多少,都嫌不够,而孩子在这样的患得患失中,反而会失去自由,失去安全感。
因此,当父母的内在受到以上三个因素的牵引的时候,无论他们从外面学习到多少的技术,只要他们不改变内在的动力,孩子感受到的,都将是紧张和焦虑,压抑和痛苦。
在“小欢喜”中,虽然几个母亲都是焦虑和失控的代言人,但是以黄磊为首的父亲,却是标准合格父母形象。
精神分析领域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好父母不是一百分的,而是60分刚刚好的。
而方一凡的父亲方圆,就是60分爸爸的典范。而乔英子的父亲紧随其后,也以自己恰到好处的关怀给孩子营造了一个精神的避风港。
如果要综合他们的优势,那可以罗列几条:
第一: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是心理学家给现代人的集体忠告,过去不可追,未来遥不可及,只有当下,才是切实可以把握和触摸的。
所以尽管方圆失业了,但他既没抱怨社会,也没有自我放弃。
相反,他很快调整心态,并精进厨艺,接纳自己家庭煮夫的新身份。这种接纳创造了一种松弛,这种松弛不仅给情绪动荡的妻子一个定心丸,也给孩子们做了示范,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因为失败,而放弃了生活本身。
第二:坦然呈现缺点
我在上一篇文章里说过,如果父母对孩子有双重标准,或者给孩子呈现表里不一的状态,那么他反而失去孩子的信任。
无论是方圆,还是乔卫东,一个可以在孩子面前大方承认自己中年失业,第二个可以带着新欢和孩子共进晚餐。
他们从未想过要给孩子一个神一样完美的形象,他们更相信真实才是言传身教的根本。
第三:有滋养身心的兴趣
曾国藩说过,没有爱好的人不可交。因为没有爱好代表无趣,也代表不容易快乐。
有人比作兴趣爱好是一个人心灵栖息的后花园。相对剧中的几位母亲,几位父亲却分别有自己的后花园,方圆既喜欢养花鸟鱼虫,又喜欢下棋,这些爱好是他聊以打发寂寞的最好途径。
而乔卫东,剧中虽没一一呈现他的兴趣,但看他与朋友把酒言欢的状态,就知道他也一定有其他兴趣来帮助减压,分散对孩子的过度关注。
曾经看过一个调查,交朋友的首要因素是什么?
好多人列出如志同道合,三观一致,气味相投等等条件,但是最后胜出的是这样一条:让我感到放松和舒服。
而在家庭教育里,如果有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养育原则,那也无非就是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让她足够放松和舒服的环境。
这个环境里,父母除了孩子,还有其他生活的中心,除了养育孩子这个责任,还有其他可以获得生命能量的追求,他们既能接纳自身的不足,也能接纳孩子的缺点……
那么他们给到孩子的土壤将是松弛而肥沃的,孩子就能在这样的环境里满足的,奋力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