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让一个人恨你,就对他说:他们也不容易,原谅他们吧!
并不是这句话有什么错,某种程度说,每个人都值得被原谅。这句话之所以招人恨,是因为它不合时宜,或者说,它永远不该出自他人之口。
劝慰他人时这样说,心里是这么想:不要让恨占据自己,多想些正面的东西,这样对你有好处——换位思考一下,你大概就能理解你父母。
而这句话让人深恶痛绝,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别人已经换位思考了多少次。如果没有换位思考的能力,他根本活不到今天。
生活中常说的换位思考,换做心理学术语,叫做——投射。所谓投射,是指将自己内心所想,看成是别人所想。
比如,有个人看上了一个姑娘,盯着人家胸看,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摸一把?这时一个人也盯着人家胸看,他想:呸,这胸你摸不得。
这就叫投射,也叫换位思考。换个位置就能思考吗?换到哪里?灵魂互换?所谓换位思考,不过是在投射。投射到让自己信了,叫合理化。只投射好,叫分裂。内摄别人的投射,叫投射性认同。不投射?叫压抑。
早在找你倾诉前,别人就已经将“换位思考”这玩意儿,玩得炉火纯青。怎么玩的?
相信父母对自己不好,是因为有他们自己的理由——这叫合理化;
将并不算合格的父母看作全然的好,长大后配偶全然坏——这叫分裂;
相信自己正如父母指责的那般糟糕,而不是父母自己糟糕——这叫投射性认同;
父母爱自己,所以自己不该有恨——这叫压抑。
他为什么要这么玩儿?如果不经过这一系列心理加工,他无法面对现实——这随机分配的父母,质量也太随意了。
内心一番润饰,父母的形象顿时亲切不少。但这有代价——压抑、扭曲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些被压抑、扭曲的感受,后来去了哪里?这样说吧,由于小时候无法承受,所以小小的你找了块地方,把它埋了,上面还种朵花,那个伤痛在土里,闻上去甚至还香。
时间长了不见天日,伤痛开始腐烂,和牙痛一样钝,不至于要命,又不舒坦。你也忘记了曾经埋了个东西在那,只记得那里痛,过去一瞧,又很香。
整个人就整蒙圈了。
这感觉其实很熟悉:我记得父母待我不好的地方,但由于小时候找了太多理由,作茧自缚,现在一想吐槽,这些理由就先出来,告诉我不该埋怨父母。
越长大,冲突越厉害。
小时候为啥老老实实,长大翻旧账?成长阶段不同,面临的任务不同。童年时期主要靠压抑,因为需要老实依靠父母生存,再去学习技能。如果有太多内心冲突,第一容易失去父母的爱,第二不利于学习技能。
长大了,简单说,翅膀硬了。翻旧账也翻得理直气壮起来。再加上青春期面临人格整合,老的新的一起来,堆了多少东西全给你翻出来。
所以青春期开始,各式心理问题开始高频率出现。程度激烈,冲突厉害。
这时候棺材板就有点压不住,小时候筑的那些防御,和伤痛上开出的花,都不那么管用。终于有一天这个被压抑了近二十年的人,很想找父母问个明白:小时候,你为什么要这么对我?
大多数人还是不会,因为孝顺。
他们还是不敢理直气壮去埋怨父母;
都是因为你,我经常情绪失控;
都是因为你,我总感觉自己不好;
都是因为你,我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都是因为你,我婚姻失败;
每当他们想去埋怨,就有个声音出来说:
父母不容易,他们有自己的创伤,他们尽力了,他们爱你。
那恨就是枪口,才准备突突,就有人上来堵,一突突就堵,一突突就堵。
终于有一天你受不了了,你找到个朋友,把你内心所有的委屈愤怒倾倒出来,他微微一笑,用他的身躯再次堵住了枪口。
那眼看就要射出去的子弹在枪膛里爆了,把你炸得七荤八素。这位同学站起来拍拍身上说:你没事吧?父母还健在?
你一边吐血一边对他说:请不要冒充烈士,好吗?
冒充烈士的这位同学,其实也不容易。他不是不能共情你,只是同是天涯沦落人。他凝视着你黑乎乎的枪口,他潜意识的棺材板也在凝视他。
你的子弹千万不能射出来,不然打着我父母怎么办?这也许就是他的逻辑。
所以,当有人告诉你,一定要原谅父母。你先别恼,当然恼避免不了。你要知道这世间有很多人,和你痛点相同。你端起枪的同时,就会逼着别人去面对已经腐烂的伤痛。
你的伤痛上有花,有很多人的伤裸露了很多年,连个象征物都没有,逢年过节都无处祭拜。
文章本该到此结束,还是多啰嗦两句。
原谅不原谅的,不受主观控制。我现在砸得你鼻血横流,我让你原谅我,你能原谅吗?想要原谅一个人,必定要出自真情实意,任何为了原谅而原谅,都相貌可疑。
童年与父母的恩怨,需要被看到。但不一定需要拿到台面上,一桩桩数。既然你在潜意识做了些包装,我们也可以在潜意识层面去拆。
这个工作甚至不需要让父母知道,不需要非去找他拥抱、表达、原谅。那防御如此之厚,我看到了它曾经多艰辛工作,才使你活着。
与你的咨询师,利用你们的关系去工作,该射出去的子弹出去,该流的眼泪流了。这些东西总得有个去向。如果这些工作都做了,你仍然无法原谅父母,我看到的不是不孝,而是曾经有多爱,失望有多深。
不论是伤痛,还是伤痛之上开出的塑料花,它们总是一起生活了那么多年。你不需要连根拔起什么,只允许它存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