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资料
1.一般资料:张玲(假名),女,17岁,高中一年级学生,身高1.60米,体重49公斤,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相貌一般,皮肤稍黑。家里有一个小她4岁的妹妹,读小学3年级。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与爷爷奶奶三代同住,家庭关系中母亲和奶奶关系不是很好。
2.成长资料:自小主要由奶奶来带,父母忙于工作,很多时候经常上夜班,很少与之进行交流。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直属于乖巧型,很听父母的话。虽然成绩不是非常的好,但也在中等以上。在小学因为父母常晚上不在家,她经常看电视到很晚,奶奶说她几句,开头不怎么样,后来就顶嘴,到小学六年级竟然不和奶奶说话,说她老太婆不懂。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备她的做法。她妹妹上幼儿园后,父母经常说妹妹比她乖,比她聪明这类的话,还要她事事让着妹妹点。自从上了高中后,新的环境让她更加离家远了,镇上的环境让她产生了新鲜和向往的感觉。新的班级中都是陌生的同学,在感到孤独的环境下她认识了初二的一位男生,从此开始了和他的交往。先是一起放学回家,后下课常在一起聊天,再后来经常约好了出去玩。先白天一起出去玩,后来好几个晚上都不回家,还有几个半天旷课。父母和老师都很着急,教育了好多次没什么用,就考虑对她进行心理辅导。
二、主诉
张玲告诉我,她不管和谁在一起,反正不想回家。父母常因为一点点小事情就劈头盖脸的骂她,只要和男同学多说句话就要骂他不正经。还说有一次,因为她把刚买的自行车借给别人乱骑,被学校扣下,打电话告诉妈妈,她妈妈说你要是不把车子骑回家人也不要回来了,她说不回家就不回家,有什么希奇的,就干脆好几天都不回家。她说和初二的那个男同学其实没什么,只是在一起说说话而以。还说,反正学习成绩又不好,读不读书无所谓。她说觉得和朋友们一起很开心,就希望天天这样。还打算放弃学习出去打工,反正到家里不是骂就是打。当问及她的心情时,她告诉我其实一直心情不好,觉得没有人能够了解她。为什么人家的孩子和父母有说有笑谈得很开心,而自己的父母根本不和自己沟通,从来不会听听她的想法。她感到很孤单,一直很郁闷,而那位男同学却对他很关心,她说她喜欢和他在一起,分开一段时间整个脑子想的都是他,静不下心来听课和学习。
三、他人的反应
父母介绍说,孩子较懂事早,从小不怎么爱说话,喜欢一个人呆在房间里,一直以为在看书,家长很是放心。自从到了高中,开始的一个学期还和以前差不多,下个学期开始回家的时间开始晚了,放学的时间去学校看,发现她每次都会和那个男生一起出来,在学校外面逗留一段时间才回家。回到家问她,什么都不说,只是说没什么,一起聊聊而已。叫她以后回家早点,她口头答应了,但是没过两天就又晚回家了。还有几天晚上偷偷溜出去到了早上才回家。不管怎么好好的和她说,还是骂她,打她都没用。上次还在她书包里找出一只手机,不知道哪里来的,询问也不说。
班主任介绍说,该学生自从进入高中后开始比较努力,人也很诚实。最近上课经常趴桌子上睡觉,作业有时候也拖拉着不交,成绩直线下降,还有好几次逃课的情况。找她说话很少会说出去哪里和为什么要逃课,对老师也有种敌意。
同学介绍说,她平时不怎么和班级中的同学有交往,对其他同学她都流露出轻视的表情。平时上课基本以写信为主,根本不听课,作业也不交。班级中的活动也不积极参加,甚至连值日工作都不做。
四、分析、评估与诊断
(一)分析
该生自小父母的教养方式过于简单,只关心学习和做事方面,不会去考虑孩子的感受,特别是父亲,平时很少说话,缺少对孩子的关爱,加上奶奶重男轻女的思想,不怎么关注她,使他从小就觉得自己很孤单,没有人可以说心理话。所以一担有人关注她,关心她她就觉得找到了依靠,不管这样的交往方式是否合理。
进入高中,人也正好是青春期,这时候对异性的好感是生理的正常现象,对性知识的缺乏和好奇使得她大胆的去尝试这种新的情感体验,加上自制力的缺乏和对问题的简单认识,使她只想和他在一起,还开始逃课和留宿外面。对学习失去兴趣,也不和其他人交往。
家庭的温情缺乏和她妈妈对他各行为的监视,逐渐让她感到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母亲的辱骂让她没有一点的尊严。不和同学交流使她失去了别的朋友,在自己的班级里他感到很孤单,她还以为其他同学都看不起她,同学关系紧张,大家都不愿和她交朋友。她还感到老师也看不起她,对老师的批评进行反抗,对这些现象都出现了认知的偏差。
(二)评估与诊断
经过资料的分析,该学生身体各方面的都属于正常,内心孤僻,变相的与人交往方式,对学习缺少信心,无明确的目标,心理的健康状况较差。该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是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
对这位学生出现的情况的持续时间,强度等特征排除精神病性障碍和神经症。
他主要的问题表现在:
1.同学关系紧张,不能适应新的环境。
2.学习不能适应,成绩下降。
3.行为习惯偏差,逃课,旷课现象严重
4.交友偏差。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1.和那位男同学不再出去,特别是晚上不在一起。
2.不再旷课和逃课
3.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4.改善同学关系,增强集体荣誉感
长期目标:增强该生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能很好的学会与人正常的交往,完善其个性及价值观念。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
该学生处于青春期,她的行为表现主要与她童年的成长经历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形成的孤僻的性格有关,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加于纠正,可能会犯永远无法反悔的错误,也会浪费青春期这一关键的时期,而耽误一生的成长。和同学关系紧张,喜欢和那位男同学在一起,讨厌回家这些现在最终都和他错误的认知有关,所以决定对她实行认知-行为疗法。它的实效性,可操作性,目标性都适用于该生的情况。
2.双方权利和义务
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及其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1)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
(2)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
(3)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
(3)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1)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
(2)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
(3)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4)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
(5)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
(6)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做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医师;
(7)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3.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
七、咨询过程: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首先以一种接纳的态度来对待她,并尊重她,对她热情,真诚。
(2)告知关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作用、意义及局限性,让对方明确咨询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向来访者告知咨询是怎么回事,咨询中双方的义务和责任,特别强调来访者的自我帮助与自我改变,可用通俗的比喻讲明咨询师、来访者的作用和关系及改变的过程。咨询也不是无所不能的。激发来访者的改变动机。讨论可以接受的心理咨询的设置,如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
3)进入咨询以后,开始商讨咨询目标。只有在来访者有了强烈的改变动机和愿望时,商讨咨询目标才有可能。从她的课堂表现和逃课行为等出发,到提高成绩,不与那位男生来往而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4)确定问题行为。在咨询关系的基础上,来访者主动显示出改变态度和动机时,她就有可能积极配合,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她第二次说出其实她也想与同学们交朋友,也希望拥有很好的成绩,很希望得到父母和老师的理解。
(5)探讨症状认知因素。该生是因为认识到父母和同学都不关心他,得不到温暖,甚至对父母和老师有敌意,才在学习中有消极的反应和要逃课出去和男生玩,能改变他的认知,让她觉得周围的人都很关心她,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行为将会随之改变。
(6)资源取向、挖掘个人及社会资源。取得家庭的积极配合,让她父母在关心他行为的时候更要关注他心理的想法。同时指定一个可行的计划,利用下课时间叫她和周围的同学说说话,交流一下,每天交流的人数和时间逐渐增加。并减少和那位男生见面的时间。要求她把每天做的事和改变记在日记中。
(7)增进适应的行为训练、人际交往技能训练。
(8)强调自我监测自我改变的内在动机,拉开咨询的时间(3周一次)
(9)咨询结束
八、咨询效果评估
来访者的自我评估:心情改善,和同学接触来往多了,现在不再觉得父母对自己不关心、觉得和同学之间交往后也很少逃课出去了,老师讲课的内容上课也可以听懂,对学习开始有了兴趣。
咨询师的评估:她整个人变得开朗很多,敢于和同学交往,并且和几个同学建立起了较好的关系;并且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基本没有逃课的现象了。虽然还和那位男生有来往,但是基本上不在外面过夜了。
家属评估:情绪明显好转,和家人及同学的关系明显改善,晚上没有出现不回家的情况,学习成绩有提高。在家里说话也多了,自己的事情也会跟父母说说,有时还会征求父母的意见,而不再一意孤行了。